電子報專文 | 善用期刊網站的資訊透明度預防掠奪性刊物

本期電子報翻譯與綜整由四個國際重要的學術出版專業組織,所共同編撰與發布的文件《學術出版的透明度原則與最佳實踐》(Principles of Transparency and Best Practice in Scholarly Publishing)。這份文件羅列了 16 個透明度事項,並針對每個事項提供最佳實踐的做法,以協助研究者能挑選出優良經營的期刊,並作為研究著作投稿時之標的。

電子報專文 | 談抄襲與自我抄襲─不同學科領域之觀點

今年中旬,國家衛生研究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孫以瀚特聘研究員兼所長曾以「抄襲與自我抄襲」為題進行演講,當中從生醫科學及實驗研究的角度切入探討自我抄襲;其後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周倩教授也以「再談抄襲與自我抄襲」為題,從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角度出發,試圖釐清究竟什麼是抄襲和自我抄襲,以及如何預防自我抄襲。本文以二場演講內容為主軸,探討不同學科領域下對抄襲與自抄襲看法。

電子報專文 | 韓國國家研究基金會於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期間之科學研究因應機制

本期電子報將分享韓國首爾國立大學分子生物學教授 Jung-hye Roe 博士在「第四屆亞洲與泛太平洋地區研究誠信網絡會議」的演說內容。Roe 教授是以韓國國家研究基金會(NRF)主席的身分,說明韓國政府自 2020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以來所採取的抗疫策略;她也分享 NRF 在疫情期間針對科學研究所施行的因應機制,以及經費授權與分配的情形。在演說中,她也展示了 NRF 對於近年不當研究行為通報事件所做的態樣分析。

電子報專文 | 學術論文作者:如何公平決定?如何偵測潛在的不當掛名?

在本期的電子報中,我們將分享兩個近年國際間在推廣的資源「作者列名排序評分表」與「如何辨識可能有問題的作者列名」;前者能協助心理學與社會科學的研究者,更公正地提名論文作者,後者則能協助學術審查委員,辨識出可能涉及不當掛名的作者名單。此外,本期也附上一份海報「偵測怪怪的學術論文作者」,供師生推廣學術倫理之用。

電子報專文 | 我捏造了一系列實驗!荷蘭社會心理學家 Diederik Stapel 假造研究數據案(上)

在本期的電子報中,我們敘說荷蘭社會心理學家 Diederik Stapel 捏造實驗數據的故事。其實本電子報的創刊號(2017 年 4 月)即曾提過這個案例,當中摘要了案主、案件經過、調查結果,與其後續發展。而我們將用這期電子報,將整個故事完整寫出,並會在下一期中從學術倫理的角度進行分析,期望與讀者們一起深思這個故事帶給我們的啟示。

電子報專文 | 學術倫理的「復健課程」:美國 P.I. Program

這期電子報的文章是「學術倫理的復健課程:美國 P.I. Program」。近年美國的政府與學術界,開始針對曾經違反學術倫理的研究者,推動為其量身訂做的專業發展課程,讓他們能為重返學術界做好萬全的準備。相較於重於事前預防的一般學術倫理課程,P.I. Program 重於事後的知識重整與行為校正。您可能會好奇,犯過錯的研究者為什麼可以回到學術界工作?他們為什麼值得第二次的機會?學術界為什麼要花經費與人力,去重新「栽培」曾經違反學術倫理的人?在讀完本文之後,您或許會對這類的課程有一些新的想法。

電子報專文 | 不知情也不同意?英國 Alder Hey 兒童醫院的嬰兒器官蒐集事件

蒐集往生者的身體器官或檢體作為醫學研究之用,需不需要得到家屬的知情同意?在本期的電子報中,我們介紹了英國利物浦的醫療機構所涉及之人體器官與組織的不當蒐集事件。這起事件催生了英國的 Human Tissue Act 2004 與國內的獨立監管單位 Human Tissue Autho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