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載於科技部《研究誠信電子報》2018 年十一月 / 第 20 期
作者:周倩、潘璿安
你有沒有收過這樣的電子郵件:
「親愛的 Dr.(姓),我們閱讀了您近年來的大作〈篇名〉,想藉此信誠摯地邀請您將下一篇文章投稿到本期刊。我們《期刊名》是一 本具有嚴謹的同儕審查制度、致力於提升(某領域)學術研究的優 質期刊,……。」
接到這樣的信,你會如何反應?覺得受寵若驚(心想:真的有人會看我的文章耶,而且還邀請我投稿)?列入下一篇投稿文章的期刊選項?還是直接丟到垃圾郵件中?
近年來,掠奪性(predatory)或有問題(questionable)的期刊越來越多。這些期刊打著開放式出版(open access publishing)的理念與經營模式,四處邀請學者將學術論文投稿至他們的期刊,以便收取論文刊登費(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s,APCs)。這些期刊通常多聲稱有很好的編輯委員及同儕審查制度,但其實「賺錢」才是他們最主要的考量。截至 2015 年,至少有 8000 本掠奪性期刊正在營運中(Shen & Björk,2015)。
一、掠奪性期刊之倫理考量
掠奪性期刊為學術研究界帶來了許多問題,Ferris & Winker(2017)在其著作中彙整了這些期刊所涉及的倫理考量,如下:
1. 不實的陳述(Misrepresentation)
根本沒有提供如其宣稱的服務,例如:同儕審查、編輯業務、收錄(indexing)等。網站中常常沒有編輯部的地址及聯絡方式,且很多學者根本不知他們的名字被列在編輯委員會中。更糟糕的是,這些期刊的名字可能和其他正規期刊的名字極度雷同(差一點點而已),並常宣稱自己被收錄在某些大型學術資料庫中(其實並沒有),甚至會提供假的 impact factor(bogus IF)來誤導作者。
2. 缺乏編輯和出版標準及運作(Lack of editorial and publishing standards and practices)
沒有按照學術出版界訂定的編輯出版標準來運作,例如:更正、撤回、學術不當行為的處理、抄襲比對,以及確認作者群等。一般正規的期刊都會遵循世界專業組織(如國際出版倫理委員會 COPE)的出版規定,包括:很謹慎地與作者聯絡,且不保證刊登等。但掠奪性期刊常常亂灑邀請信,甚至向不相干領域的學者邀稿,而且向他們保證能快速審查及刊登。
3. 學術欺騙(Academic deception)
有些學者可能會故意投稿到掠奪性期刊,並將這些著作放在自己的學術履歷中,誤導其他學者,使他們以為自己真的有在正規的期刊中發表。這種作法不僅欺騙了學術界,也可能使其他作者做出錯誤的引用。這種故意投稿的作法,形同是用 APCs 助長了掠奪性期刊產業。正規的期刊也可能從中受到傷害;當今有些學術組織,會公布他們所表列的掠奪性期刊,但無意中卻納入一些正規的期刊進去。
4. 浪費研究和經費(Research and funding wasted)
無論作者是否意識到他們所投稿的是掠奪性期刊,當其他人發現他們的研究是發表在掠奪性期刊上時,這些研究的正當性將受到質疑。此時,這些作者可能會試圖從掠奪性期刊中撤回論文,並將文章改投到正規的期刊去發表;他們也可能選擇接受一個事實,就是自己的這份研究,將可能永遠被視為是有問題的著作。無論如何,這些結果都浪費了研究本身、研究經費,以及所有參與研究的人類參與者或實驗動物等研究資源。
5. 缺乏內容保存(Lack of archived content)
這種期刊通常都不會完善地建立檔案資料,無法讓讀者查閱,也不會讓論文收錄在其他具有公信力的資料庫中(如 PubMed Central)。由於這些期刊存在的唯一目的是營利,因此當他們的利潤下降,或發現作者開始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刊物時,期刊便可能停止出刊。在缺乏資料庫收錄的情況下,當中的研究成果很有可能就此消失。
6. 毀壞對研究著作的信心(Undermining confidence in research literature)
有些作者透過故意發表虛假的研究,以揭露掠奪性期刊的問題,好處是使得這個問題被高度公開化;然而,即使瞭解這種諷刺行動的讀者,也可能會因此誤解掠奪性和正規期刊之間 的區別,並對科學研究的過程提出質疑,從而毀壞讀者及大眾對學術研究的信心。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 Ferris 與 Winker(2017)這篇文章,其中還包含了二個案例探討。也可閱讀中研院物理所林宮玄研究員以親身經驗所撰寫的〈詐騙未遂之冒牌出版商〉一文,該文刊登在《科學月刊》2018 年二月號中。
二、身為研究者,我們該怎麼辦?
身為研究者,該如何面對掠奪性期刊所帶來的挑戰呢?以下提供 一些方法給讀者參考。
1. 理解期刊產業的變化
現在每星期都幾乎會有新期刊的產生。大部分的期刊,不管是由出版商、學會、或研究機構發行,都是正派經營,都是為了科學知識的評價、保存與傳播盡一份力量。但是仍然有一些期刊的經營目的根本不是為了促進人類知識的進步,而是單純為了營利。不過,需要留意的是,不是所有要交刊登費的期刊或任何 open access 期刊,都是屬於掠奪性期刊。例如著名的出版社 Nature Springer 旗下的 Nature Communications,今年(2018)每一文章的刊登費就高達 5,200 美金;旗下另一本 open access 的 Scientific Reports,刊登費則是 1,760 美金。雖然這些期刊的刊登費用不低,但試想,如果 Nature Communications 接受了你的文章,你會因為要交刊登費就決定不登了嗎?
2. 建立對掠奪性期刊的意識
透過教育,建立起學者對於掠奪性期刊的意識(awareness),是非常重要的課題(Boucherie,2018)。此外,研究機構和研究經費補助單位,也扮演著關鍵的腳色;若在學術績效的評估上,能更加強調期刊發表的品質而非數量,也將有助於削減掠奪性期刊產業的發展動機與商機。
3. 瞭解掠奪性期刊的慣用手法
掠奪性期刊時常亂灑電子郵件給「.edu」 網址的人,常見的電郵內容特徵包含:
- 保證快速刊登
- 期刊名與某一本正規期刊名很像
- 收錄文章領域異常寬廣
- 期刊名與收錄文章領域常常不一致
- 沒有很明顯的列出 APCs
- 沒有主編或提供假的主編
- 沒有期刊辦公室的聯絡方式
- 奇怪而且不低的 impact factor
- 強調自己被收錄在某某著名學術資料庫
- 期刊的所屬領域和收件者本身的領域毫無關連等
此外,因為這是很新的營利模式,所以常常沒有過刊(back issues),而且一期中可能刊登很大量的篇數,以便快速獲利。這類期刊常常不准作者後悔(若作者投了後想撤回稿件,或不想交刊登費, 在告知期刊後,很有可能被他們否決),這更是學者的一大夢魘。
4. 對所有期刊保持警覺,在投稿前先問自己這些問題:
- 你的同事知道這本期刊嗎?
- 你自己曾經唸過這本期刊中的文章嗎?
- 可以查閱到這本期刊的最新一期嗎?
- 這本期刊有被收錄到著名的學術資料庫中嗎(註:要從資料庫端去查起,而不是直接相信期刊自己宣稱的收錄資訊)?
- 如果這本期刊宣稱自己是 open access,它有沒有列在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DOAJ)或 Open Access Scholarly Publishers Association(OASPA)中?
- 你可以很容易地聯絡到編輯或編務辦公室嗎?
- 更重要的是,他們有沒有列出刊登費是多少?以及,你真的確定要繳這筆錢去刊登嗎?
5. 投稿之前想清楚
選擇一個對的、好的期刊,把你辛辛苦苦得到的研究成果投進去,這樣才能讓其他學者有機會讀到你的文章,參考你的研究成果,這樣也能增加你學術履歷表上的一筆紀錄,算進研究績效。如果覺得要查哪些是不良期刊太麻煩(例如查詢 Beall’s List of Predatory Journals and Publishers),或許可以考慮搜尋正向列表出的正規期刊,例如查詢交通大學圖書館整理出來的各領域優良期刊清單。另外,作者自己多閱讀,或多詢問同事關於欲投稿之期刊的相關資訊,並小心嚴謹地處理投稿事務,也是投稿過程中的必要功課。
6. 除了掠奪型期刊,也要小心「掠奪性研討會」(predatory conferences)
這類研討會通常都熟知學者想要「國際化」的需求,因此籌辦了一些低品質、沒有同儕審查、高註冊費的研討會,讓學者辛苦出國卻沒有半點獲益。同樣地,你在投稿前也可以問自己一些問題:
- 你的同事聽過或去過這個研討會嗎?他們推薦嗎?
- 這個研討會所接受的文章領域範圍,是否異常寬廣?
- 這個研討會是否強調會議地點的風光明媚甚於學術價值?
- 主辦單位、贊助單位是誰?如果主辦單位是個大學、研究機構、學術組織,它們是適合辦理這個研討會的單位嗎?你能從主辦單位的官方網站上,查到哪些會議的相關訊息?如果籌辦單位是間私人公司,那就更要特別小心。
三、結語
辛苦作研究的學者,所求的不過就是將自己的研究成果發表在期刊論文中,讓其他同領域的學者參考和互相交流。但是近年來期刊產業界有些不肖份子(學術界的詐騙集團),使出欺瞞手段,讓不明就裡的學者上當,把辛苦得到的研究成果投入,還繳了一大筆刊登費,最後不但沒有辦法展現學術績效,反而可能因為這本劣質的期刊而使得研究成果遭到質疑,真是「賠了文章又折金」。本文希望能提醒各位研究者,慎選發表園地,一起為累積人類知識的進步而努力。
四、參考資料
- Boucherie, S. (2018, August 15). “Predatory” vs trustworthy journals: What do they mean for the integrity of scienc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elsevier.com/connect/predatory-vs-trustworthy-journals-what-do-they-mean-for-the-integrity-of-science
- Ferris, L. E., & Winker, M. A. (2017). Ethical issues in publishing in predatory journals. Biochemia Medica, 27(2), 279-284.
- Shen, C., & Björk, B.-C. (2015). ‘Predatory’ open access: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article volumes and market characteristics. BMC Medicine, 13(1), 230. doi:10.1186/s12916-015-0469-2
五、參考閱讀
- Beall’s List of Predatory Journals and Publishers: https://beallslist.net
- Berger, M. (2017). Everything you ever wanted to know about predatory publishing but were afraid to ask.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ssociation of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 (ACRL) 2017, Baltimore, Maryland, March 22 – 25, 2017.
-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NTU) Library. (n.d.). How to avoid predatory publishers. Retrieved from https://blogs.ntu.edu.sg/lib-predatorypublishing/
- 中央研究院研究誠信提升計畫(2018)。不可不慎的掠奪性出版。 中研誠信電子報,1,取自: https://newsletter.sinica.edu.tw/不可不慎的掠奪性出版/
- 林宮玄(2018)。詐騙未遂之冒牌出版商。科學月刊,2 月號(578), 取自 http://scimonth.blogspot.com/2018/01/blog-post_55.html
- 國立交通大學圖書館優良期刊列表:https://www.lib.nctu.edu.tw/journal-list?lang=zh-TW
建議引用格式:周倩、潘璿安(2018,十一月)。什麼是掠奪性期刊(Predatory Journals)?科技部研究誠信電子報,20,3–10。原文連結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科技部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