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專文 | Retraction Watch 網站簡介及其對學術界的啟示

本文刊載於科技部《研究誠信電子報》2019 年四月 / 第 25 期
作者:周倩、潘璿安


科學研究是在有限的已知知識上探索未知的問題答案,所以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絕大部分的科學家都兢兢業業地進行研究,盡可能提出可靠也可信的研究結果,並對這些成果負責。但是如果科學家在他們的研究成果發表之後,發現了錯誤,該怎麼辦呢?以現在科學界的慣例來說,如果只是輕微的錯誤(error)例如一張表格中的數據誤植,通常可以去向期刊要求進行更正(correction);如果是嚴重的錯誤,例如很多數據及圖表的內容皆有錯誤且影響到結果,就應該向期刊提出撤稿(retraction)。撤稿是更正已出版錯誤內容的最後一步,這代表著該研究的結果具有重大的瑕疵,且這些瑕疵不是用更正就可以輕易解決,甚至可以說這份研究的結果,已經無法取信於學術界了。一般而言,對期刊及研究者,撤稿都是一種打擊;對期刊而言,這代表著同儕審查機制沒有發揮為品質把關的作用;對作者而言,這不但會影響個人的學術聲譽,也可能阻礙個人未來的研究發展。

近年來,因為網路科技的發達,一些專門討論學術研究發表及研究誠信議題的網站,也隨之蓬勃興起。其中最知名的網站,當屬後同儕審查網站 PubPeerRetraction Watch;臺灣常翻譯為「撤回觀察」或「撤稿觀察」);究竟這是個什麼樣的網站,其成立的宗旨及目標為何,又對學術界產生了哪些啟示?讓我們一起來瞭解。

一、網站成立的緣由及目的

Retraction Watch 大約於 2010 年 8 月成立,創辦人為科學記者、編輯出身的 Ivan Oransky 與Adam Marcus。如同這個網站的副標題,Retraction Watch 是一個「透過撤稿去窺探科學研究過程的窗口」(Tracking retractions as a window into the scientific process)。其成立的主要理念在於兩位創辦人發現,過去學術界中的撤稿聲明(retraction notices),大多分散在期刊各自的網站中,難以有效率地檢索,導致有些論文即使已經撤銷刊登了,它們還是持續出現於學術資料庫中,甚至仍一再被應用在後續的研究。如此一來,不僅容易誤導後世的研究,也浪費了許多研究資源。

有鑑於此,Retraction Watch 的創辦人便決定成立一個電子資料庫,統一發布及呈現那些已經被撤稿的論文。這個資料庫不但能讓研究人員快速檢索撤稿論文的相關資訊,同時他們也希望發揮科學記者的專長,透過採訪當事人,深入瞭解那些論文被撤銷刊登的原因,也讓學術出版界及學術研究機構,有機會反思他們的角色及功能。但在初期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這個資料庫是以部落格的方式呈現(如下圖 1),內容充滿了兩位創辦人及旗下記者對於撤稿論文資訊的追蹤,以及各種從當事人、期刊編輯、機構負責人,及研究誠信專家等人的觀點中,所撰述而成的採訪報導。

圖 1 Retraction Watch 網站頁面

二、網站的運作模式

Retraction Watch 比較像是網路部落格;他們以電子媒體自居,採用第三者的角度報導撤稿事件。Retraction Watch 專門蒐集並報導被撤論文的消息,來源通常來自學術出版商或期刊在官網中所發佈的撤稿聲明。

身為一個報導性新聞媒體,Retraction Watch 通常會向被撤論文的期刊編輯、第一作者、通訊作者,或作者所屬機構的負責人等關鍵人士,提出採訪邀約,並於訪談中,瞭解論文被撤銷的原因和相關細節(但前提是他們願意接受採訪,且願意揭露相關細節)。

在採訪完後,Retraction Watch 會針對該事件撰文評述。而他們為了達到多面向的平衡報導,通常不會只針對單方面的少數人提出採訪邀約,且時常會引述被採訪者的原文,以求精確表達原意。值得留意的是,Retraction Watch 的記者通常不會針對該事件,進行主觀的論述或評價(雖然為了吸睛,他們可能會下一個有點聳動的文章標題)。此外,由於並不是所有的被撤論文,都會有關鍵人士願意出面受訪,因此有些文章可能僅有單方面的說明,或甚至沒有受訪者,那麼在報導中便僅能以「某篇論文已於(何時)被撤銷……,但我們聯繫不到當事人,因此無法釐清細節」的簡單方式呈現。

另外要特別說明的是,透過 Retraction Watch 網站的報導內容可以看出,身為媒體工作者的他們,雖然報導的內容多聚焦於學術界的「醜聞」,但其實他們不曾公然主動揭發研究人員的不當研究行為(research misconduct),也不參與或協助任何案件的調查,當然也不親自做科學研究。但是,身為學術界中特別的一個團體,創辦人及記者們時常參與研究誠信方面的重要會議(如:世界研究誠信大會,World Conference on Research Integrity),藉此分享他們因經營 Retraction Watch 網站所觀察到的學術界現況及潛在趨勢。

兩位創辦人在成立 Retraction Watch 時,其實也不確定這個網站能否成功撐過第一年,主要擔憂在於「稿量」,也就是擔心世界上的撤稿論文其實沒有他們想像中的多,他們因此粗估第一年大約會發表 80 篇文章。結果在第一年結束時,他們發表了近 200 篇的內容,這表示每年不論因為什麼原因而被期刊撤下的稿件,數量實際上比他們當初想像的更多。

三、撤稿資料庫正式上線及相關分析

在前面提到,Retraction Watch的 重要目標之一是建立撤稿資料庫,他們也終於在近年推出了「撤稿觀察資料庫」(The Retraction Watch Database)(如下圖 2)。

圖 2 The Retraction Watch Database 頁面

這個資料庫中蒐集了由 1970 年代至今,超過 18,000 篇被撤銷刊登的期刊論文及學術會議摘要的資訊。然而,由於並非所有的學術出版商和期刊,都會公開發布撤稿的訊息,且即便是有公開的,也未必會清楚解釋撤稿的原因,因此撤稿觀察資料庫仍無法百分之百收錄全球最即時的撤稿資訊;即便如此,它仍然是目前學術界,最完整的撤稿資料庫了。撤稿觀察資料庫的上線,代表使用者從此可以透過檢索功能,查詢撤稿論文的相關資訊,目的之一當然是希望有助於降低錯誤引用的機會。

在 2018 年底,Retraction Watch 進一步與 Science 雜誌合作,針對資料庫中 10,500 篇遭撤銷的期刊論文進行分析,當中顯示被撤論文的數量,有逐年增長的趨勢(Brainard & You,2018)。而在檢視分析結果後,他們也發現:撤稿論文數量的迅速增長,似乎不像一般人所認為的是因為越來越多研究者涉入不當研究行為,這反而是顯示了另一個現象,即學術出版社群的自我監控(police)機制,正在發揮其影響力(完整分析內容請見參考閱讀編號 2)。

此外,Retraction Watch 在其網站中,也會做一些簡單的統計,以反應學術界的現況。例如在其網站中有「世界前十大高度引用的被撤文章」(Top 10 most highly cited retracted papers),排名第一的是一篇 2013 年登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有關地中海飲食可用於初級預防心血管疾病(心臟病、中風等)的論文,論文的作者為十八位研究人員(包括一些醫師)。但這篇研究在 2018 年被撤稿,理由主要是該研究在進行飲食型態對照時(地中海飲食組 vs 低脂飲食組),實驗程序沒有被確實執行(在 7,400 多位研究參與者中,有 14% 不是被隨機分派的)。雖然這個研究過程的瑕疵,並沒有完全推翻作者宣稱的結果,只是證據力沒有很強大,但是這對於 NEJM 這本醫學界的頂尖期刊來說,他們還是不能容忍這種行為,於是決定撤銷刊登(完整故事請見參考閱讀編號 3)。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本文作者以 Google Scholar 進行查詢,這篇論文到目前為止已經被引用 3,708 次,而且即便它在 2018 年已經撤稿,且作者也在同年重新發表了新的研究結果,但在 2019 年間仍已經被引用了 108 次;這還只是計算學術期刊的引用,還沒有算入一般科普報導,或是談論商業應用的文章。由這個事件可以看出,一篇論文的影響力能有多大。

Retraction Watch 的網站中還有一個「排行榜」(Leaderboard),當中列出全世界被撤稿最多的 32 位研究者的姓名。第一名是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的麻醉科醫師 Yoshitaka Fujii,被撤了 183 篇論文;第二名是德國的麻醉學研究者 Joachim Boldt,被撤了 96 篇文章,第三名是日本的骨科醫師 Yoshihiro Sato,被撤了 59 篇論文;臺灣也有二位學者上榜,排在第八名及第十九名,分別被撤了 43 篇及 28 篇論文。Retraction Watch 對這份榜單中的每一位人士,都提供了較完整的報導或列出期刊的聲明。值得關注的是,Retraction Watch 在排行榜中提到,這份名單只有一位是女性,這與其他學者的實證研究結論相符:男性學者比較會因為不當研究行為而被撤稿。本文作者也注意到,這份名單中屬於亞洲人的名字約占四成。

四、Retraction Watch 對學術界的啟示

(一)如上所述,因為網路的興起,讓研究成果的發表電子化,也讓更多研究者及一般大眾更容易查詢到學術論文。因此,當今的學術社群都一再強調「透明」(transparency)與「課責」(accountability)的重要性,意思是研究者必須在研究的過程中,如實精確地呈現研究歷程及成果,並對它們負責。而 Retraction Watch 的興起便是反應了這些學術界的趨勢,它代表著一種跨國監督學術發展的機制;我們在瞭解 Retraction Watch 網站的內容之外,也可藉此理解國際間對於學術倫理與研究誠信的趨勢與作法。

(二)研究者依據研究成果撰寫出期刊論文,並被期刊接受後刊登,這固然可喜可賀,但這絕對不是該研究的終點,而是它的網路生命起點。因為接下來,學術界甚至是一般大眾,都可能透過網路閱讀到這份成果,更有像 PubPeerRetraction Watch 這種網站,會特別用第三方、研究誠信的觀點去檢視(也可以說監督)論文作品,且這類平台的號召力,是研究者不容小覷的。不過,學者們也不需要太過擔心這類的網站會影響到學術研究的正常發展,畢竟它們不完全是以「揭弊」維生,其理念主要還是希望學術界及研究者,都可以貫徹誠信、透明及課責,而它們正是促進這個理念能被完整落實的群體之一。

(三)學術研究的成功,通常是奠基在不斷修正過去的研究成果,而這包括「自我的修正」(self-correction)。萬一作者自己發現論文中的錯誤,或有讀者指出作者無意間犯下的錯誤,作者應該積極回應並採取行動,必要時也應該向期刊提出刊登更正啟事的請求;萬一是重大錯誤,則必須向期刊申請撤稿下架。無論是更正或撤稿,對多數研究者來說都是很艱難的決定,因此研究者在進行研究和學術發表時,一定要格外謹慎。除此之外,當研究者在引用他人的論文時,也需要留意該篇文章有沒有相關的更正啟事,或甚至已經被撤稿了。

(四)研究者被期刊撤稿不見得都是因為學術欺騙(fraud),相反地,有些是作者勇於主動認錯(fault),因此才有後續的撤稿行動。但因為外界通常只會針對因為學術欺騙所致的撤稿事件,進行較大篇幅的報導,以致許多人(尤其是不熟悉學術界運作方式的一般社會大眾)容易以為撤稿就等於學術欺騙,也等於研究者的不誠信。這種情況可能使得作者不敢也不想承認錯誤,進而使學術界喪失了自我修正的能力。透過這篇文章的說明,希望啟發讀者的思考,並改變對撤稿的印象,這包括把它視為是研究發表後認錯的一個重要步驟(即便這個步驟不是每個人都需要走過)。

(五)前述提到之 Retraction Watch 和 Science 雜誌的合作研究顯示,撤稿論文數量的迅速增長,代表著學術出版社群的自我監控機制,正在逐漸發揮其影響力。因此,這顯示各國、各領域的學術出版社群,在過去對於確保研究品質所做的努力沒有白費,也可以說是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因此,這方面的投入不但應該持續進行,甚至應該從源頭(包括收稿、同儕審查的階段等)便積極確保研究的品質,才不致於需要在事後進行更正或撤稿。

(六)國際上有一些學術研究社群,會使用被撤論文進行分析,探討哪些國家、領域的學者被撤稿最多,例如前述提到 Retraction Watch 和 Science 雜誌的合作研究,便是其中之一。這些分析結果乍看之下,似乎代表著該國、該領域對於學術倫理與研究誠信的要求及管理不週,而這多少都會影響到他們在國際學術界中的地位與聲譽;各國政府及科學研究資助機構(如科技部)應該對這類的報告嚴肅以對,包括思量能有助於提昇研究品質並避免「入榜」的對策。

五、參考閱讀

  1. 周倩、潘璿安(2019 年 2 月)。外國學術倫理資料研析 — PubPeer 究竟是個什麼網站?科技部研究誠信電子報,23。取自 https://www.most.gov.tw/most/attachments/8ac48b4d-ebec-4167-9ba1-ab2229abaecc?
  2. Brainard, J. & You, J. (Oct. 25, 2018). What a massive database of retracted papers reveals about science publishing’s ‘death penalty’. Scienc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18/10/what-massive-database-retracted-papers-reveals-about-science-publishing-s-death-penalty
  3. McCook, A. (2018). Error trigger retraction of study on Mediterranean diet’s heart benefit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pr.org/sections/health-shots/2018/06/13/619619302/researchers-soften-claim-that-mediterranean-diet-prevents-heart-attacks?live=1

建議引用格式:周倩、潘璿安(2019,四月)。Retraction Watch 網站簡介及其對學術界的啟示。科技部研究誠信電子報,25,2–11。原文連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科技部立場)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