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專文 | 發明,究竟是創造,還是欺騙?—以美國矽谷新創公司 Theranos 為例(上)

本文刊載於科技部《研究誠信電子報》2019 年十月 / 第 31 期
作者:周倩、潘璿安


2018 年美國出版了一本暢銷的非小說 Bad Blood: Secrets and Lies in a Silicon Valley Startup,是由《華爾街日報》記者 John Carreyrou 撰寫;今年 3 月份 HBO 也上映了一部紀錄片 The Inventor: Out for Blood in Silicon Valley,兩部的內容都在敘述美國矽谷新創生技公司 Theranos 所精心策劃的一場騙局。

Theranos 事件的情節有如劇情片,也確定將開拍成電影;這個現實中正在發生、尚未完結的真實故事,當中所牽涉到商業倫理與研究誠信議題,值得我們深究。本期電子報將從事件的脈絡談起,並於下期分析該事件對學術研究界的啟示。

一、Theranos 的發跡及崛起

Theranos 的創辦人為伊莉莎白‧霍姆斯(Elizabeth Holmes,又 譯「福爾摩斯」)。霍姆斯出生於 1984 年 2 月,她自稱從小就很怕 抽血,受不了將粗粗的針管插到靜脈中集血,所以研發了只要收集一兩滴指尖血,裝在一個 1.29 公分的小罐子中,就能進行上百種的血液分析項目;這個採血量相較於當今一般抽血檢驗大約需要抽 5 至 10cc 血液卻只能分析十種左右的項目來說,確實少了許多。

事實上,光看霍姆斯的背景,她確實兼具許多矽谷成功創業人士的特色。

首先,她有令人動容的創業動機。她說自己最摯愛的叔叔因為皮膚癌而驟逝,來不及和他說再見,因此她決心研發這種血液檢驗技術,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目的。此外,由於美國醫療保險制度下的血液檢測費用非常昂貴,一般人若沒有生病,絕對不會去做血液檢驗,因為根本負擔不起;霍姆斯說,她的發明不僅能縮短檢驗時間,且費用親民,並能將醫療訊息還給民眾,達成醫療照顧民主化的理念。

霍姆斯的另一個特色是天資聰穎。她 17 歲便進入史丹佛大學化學系就讀,在矽谷及史丹佛大學這種新創事業的大本營,霍姆斯受到許多成功創業人士和他們的故事啟發。因此,她在 19 歲(2003 年)時決定從史丹佛大學輟學,白手起家,創辦了一個結合「治療」(therapy)及「診斷」(diagnosis)兩個字的公司:Theranos,以實踐她所謂革命性的血液檢驗技術。

最重要的是,她有改變世界的抱負。霍姆斯曾在新加坡的研究機構實習,當時她負責檢驗曾重創亞洲社會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的血液樣本。這段時期的經驗,讓她開始著手改造繁瑣的血液檢驗技術,並也真的設計出一種宣稱有助於臨床檢測的手臂貼片,這個構想成為 Theranos 血液檢驗技術的前身。

霍姆斯的一切聽起來都很高貴、動人,且合理。她憑著這些令人感動的故事及理想,加上充滿熱誠與希望的言語,募到了一些創投基金,使 Theranos 成功起步,並奠定成功創業的基礎。蘇富比曾估計擁有 800 名員工的 Theranos,市值約有 90 億美金;霍姆斯本身擁有公司一半的資產,其成功故事更讓她被譽為是「女版賈伯斯」。

二、鎂光燈下的媒體寵兒

霍姆斯雖然抱有崇高的理想,但事實上所謂的革命性血液檢測技術,一直停留在初步實踐的階段,它有許多技術上不能突破之處。例如,即便有微流控(microfluidics)技術,但光憑幾滴血液,根本不足以達到霍姆斯所宣稱的可以進行 250 種檢測;就算能進行其中的十幾種檢驗,結果也不夠準確。即便如此,她還是將這台機器命名為 Edison,以彰顯愛迪生失敗一萬次終究會成功的精神。

在科技限制無法突破的情形下,霍姆斯買進其他廠牌的機器(如西門子),私下用傳統的技術進行血液檢測,甚至試著把其他牌子的機器拆解,塞進她所設計的精美外殼中,並將這台拼湊的機器命名為 miniLab。每當政要或投資者來參觀 Theranos 的實驗室時,她就演出一齣戲:在一個假造出來的實驗室中,不痛不癢地收集幾滴指尖血,流進一個裝有晶片的小盒子中、裝進卡匣,並放進機器內分析,等大家吃完一頓中餐後,就會得到所有預錄好的健康數據。

即便用這種蒙騙的方式,霍姆斯還是不停地募到投資基金。多數投資者都是赫赫有名的企業領袖、高科技人士,甚至是政界名流,他們也都進了董事會。董事會成員一字排開,陣容堅強到不像是要治理一個公司,而是要主宰全世界的政治與經濟。

霍姆斯也善於塑造自己的媒體形象,包括模仿其偶像賈伯斯,終年穿著黑色高領毛衣配黑色西褲(所以公司的空調只能設在 15.5°C), 並刻意壓低自己的聲線以表示成熟。甚至有人發現,霍姆斯在媒體前受訪時,幾乎不會眨眼;她只要睜著碧藍的雙眼,誠懇地訴說著她的創業故事及成果,就足以令人為之感動,並對 Theranos 的技術不疑有他。

霍姆斯也借重社群網站的力量,包括拍攝大量照片與影片做成廣告,以散播自己成功女企業家的形象,許多人也因此視她如偶像:金髮大眼、聰明漂亮、口才辨給、與人為善、努力工作、每天只睡幾小時,並「嫁給她自己創辦的公司」。各大媒體也不停吹捧她,給她各式封號,世界政治及商業領袖爭相邀約她,並紛紛投資 Theranos。 霍姆斯儼然已成為全球媒體的新寵兒。

三、造假的數據與極權的企業文化

但是,Theranos 的技術依然有問題,檢測結果一點也不準。其首席科學顧問 Ian Gibbons 在自殺前,不停喃喃自語:「Theranos 的東西沒有一個能用(nothing at Theranos is working)。」醫學界也開始質疑:只用幾滴指尖血,如何能做上百種檢測?事實上 Theranos 是將血液樣本稀釋再稀釋,因此用 Theranos 的技術所得出來的結果,與傳統檢測法的結果差異甚大,甚至一些由 Theranos 得出的數據,照理說只會出現在死去的人身上。更遺憾的是,Theranos 和美國第二大連鎖藥局 Walgreens 在亞利桑那州合作設立的 Wellness Center,其不準確的驗血報告已經讓一些醫師調整了病人的藥物劑量,讓不少人嚇得以為自己得了重病或是癌症復發。

此外,Theranos 員工也開始受不了,他們覺得每天都在做昧著良心的事,包括提供不正確的數據給客戶,嚴重罔顧他們的健康。他們試著與上層溝通,例如建議增加採血量,因為幾滴血根本不夠做這麼多種檢驗;然而,霍姆斯對微小化有著狂熱的執著,不但反對這個提案,還開除了該團隊的負責人。而公司的執行長 Ramesh “Sunny” Balwani(也是霍姆斯當時的男友)在面對不準確的檢驗結果時,也 是直接要求員工把「異常資料」剔除(也就是所謂的「採櫻桃」, cherry-picking,專挑對自己有利的數據)。有些員工為了保住工作或簽證,不得不每天生產讓霍姆斯及 Sunny 滿意的數據。

更糟糕的是,員工發現公司開始監控和限制他們的言行。公司內到處都有保全看守,同事間不可隨意交談、眼光接觸,或通電子郵件。公司也不准員工在商用社群媒體 LinkedIn 上透露自己在為 Theranos 工作,公司名稱一律只准寫「私人生技公司」(private biotech company)。若員工想要辭職,也要簽署嚴格的保密協定;一旦對外談及公司事務或發表對公司不利的言論,公司必定派人跟蹤監督,強大的王牌律師團也一定威脅提告。

然而,Theranos 對大眾的欺騙終究紙包不住火,在 2015 年間,有幾位 Theranos 的員工決定在離職後吹哨(whistle-blowing), 向媒體和政府通報 Theranos 的不良行為,並讓這間公司的經營神話在一夕間破滅。

四、謊言的揭穿及倒閉

《華爾街日報》記者 John Carreyrou 自 2015 年起,從 Theranos 前員工以及吹哨者口中得知一些風聲,持續追蹤 Theranos 的檢驗準確度,質疑這間公司採用其他廠牌的檢驗機器,並涉及違反美國法規與欺瞞客戶及投資人等情事。由 John Carreyrou 主筆的長篇報導 Hot Startup Theranos Has Struggled with Its Blood-Test Technology 於 10 月刊登在華爾街日報後,震撼各界。霍姆斯面對外界質疑,曾在 CNBC 新聞上這樣回應:

「這就是想改變世界的人會遇到的事。他們先是說妳瘋了,然後開始攻擊妳,而妳卻突然改變了世界。(This is what happens when you work to change things, first they think you’re crazy, then they fight you, and then all of a sudden you change the world.)」

然而,再多的媒體造勢和資金湧入,也包不住不良的科技產品與造假的檢驗數據。甚至連關於霍姆斯叔叔的感人故事,也被揭穿是假的;一些熟識他們的人向媒體表示,霍姆斯根本和叔叔不親,並覺得霍姆斯根本是仗著假親情,利用叔叔的病逝在神話自己。Theranos 於 2016 年起開始面對一連串的調查,公司營運急轉直下,直到 2018 年 9 月正式停止營運,其資產也在短短幾個月間降到零。霍姆斯及其他高層正在面對一連串的法律訴訟,預計於 2020 年 8 月宣判。

(未完,請接續下一期。)

五、參考資料與閱讀

致謝:感謝楊立威教授(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針對本文給予寶貴的意見。


建議引用格式:周倩、潘璿安(2019,十月)。發明,究竟是創造,還是欺騙?-以美國矽谷新創公司 Theranos 為例 (上)。科技部研究誠信電子報,31,2–9。原文連結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科技部立場)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