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載於教育部《學術倫理電子報》2021 年八月 / 第五期
作者:潘璿安

相信多數的老師與學生都認同學術誠信(academic integrity,亦稱學術倫理)的重要性,並理解學術誠信是在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但是,可能很少有學術機構或老師知道如何精準、全面地詮釋「學術誠信」的內涵與精神,並說出明確的具體作法。因此,身為學生的你,當被授課老師與指導老師們再三叮嚀要遵守學術誠信時,是否曾覺得飄渺虛無或無所適從?因為你不太確定,究竟什麼是學術誠信?
在新生始業輔導的圖書館利用教育課程,或新修某一門課的第一週,老師們可能會秀出學校的校規或學則,用當中的違反學術倫理態樣去提醒你不該做的事(如不可抄襲與造假)。此時或許你會疑惑:只要不做違規的事,就代表我是個有學術誠信的學生嗎?若是如此,那不違規又是指什麼呢?是不要違反列出的這些項目就好嗎?那做了但沒被老師抓到,或許就可以不算違規?如果情節輕微可以通融嗎?又或是不僅不能做違規事,也要心存正念,達到表裡合一的境界,才算有學術誠信?誠信與否的那條紅線到底落在哪裡?
事實上,學術誠信是個正向的名詞,其內涵是由諸多正面的價值組成,需要大學校園師生由行動來共同守護。如果只是用不能做的違規行為去詮釋學術誠信,不但在解釋上會相當片面,也不可能涵蓋到所有的學習情境。此時,若同學換到一個新的環境(如到國外讀研究所),或需要面對更複雜的學習任務時(如參加校外的國際競賽、爭取獎學金等),也有機會面臨在可為與不可為之間的矛盾與掙扎。因此,縱使認識違規行為的態樣很重要,但我們也應該由內而外地澈底理解學術誠信,包含其所蘊含的價值觀與實踐方式。唯有如此,當日後無論面對什麼樣的學習情境,我們只要秉持這些價值原則行事,即能達到學術界對於學生在課業活動上的所規範的倫理標準,當然也不會讓自己陷入違反學術誠信的風險。
因此,這篇文章將向你介紹國際組織「國際學術誠信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Academic Integrity,2021)所提出的六項學術誠信基本價值:誠實、信任、公平、尊重、責任和勇氣(圖1),並分享你在課業活動中能實踐這些基本價值的方法。希望你在閱讀完這篇文章後,能理解到這些基本價值不僅僅只是抽象的原則,它們還可能深深地影響你在學校、社團與團體生活中的道德決策結果。當然,可以預期的是,這些影響會是正面的,並能讓你成為一位更優秀的學生。

誠實 HONESTY |
誠實是所有基本價值的根基,也是實踐信任、公平、尊重、責任與勇氣的前提。無論是學校中的老師或學生,都應該在言行中保持誠實。
誠實所能產生的效果,說不定會超越你原本的想像。舉例來說,若能在學業活動中堅持誠實行事,將有助於發展出你與老師、你與同儕間的信任關係;且隨著時間與互動的積累,你們之間對於學術誠信的承諾將能超越口頭與書面協議,讓實踐誠實成為彼此在教學活動中的一種默契。
此外,我們一旦把誠實培養成一種個人的生活習慣,就會讓自己過得比較輕鬆、安心和愉悅,不會時不時有太多擔心或壓力。
學生能實踐「誠實」的作法:
- 在考試、寫作業與報告時,心中帶著「這是瞭解目前我的學習狀況,找出還可以加強自己」的動機。
- 在溝通時,秉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態度,坦誠討論。同學或師長的指教,能幫助我看見進步的方向;我看見同學或師長的缺失,也願意溫婉地指出。彼此一起求進步,是我們的共識。
- 理解與被理解,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課題。我們每一個人彼此都不同,在合作時,請先傾聽,並同情地理解。預設或猜測對方的立場與行為是不必要的。
- 心存善念,盡力而為。履行自己對他人(包括師長、同儕等)的承諾。
- 當使用到他人的著作、原創構想,以及展演或創作時,務必聲明原創者。
信任 TRUST |
無論是師生間或同儕間的相處,都應該建立在信任的原則上。唯有雙方互信,我們才能在他人的學術成果中持續學習和探索,同時也能在別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發展出新的成果。信任也能保障師生間得以自由地合作、分享資訊,以及表達個人意見,而不必有所顧慮。因此,身為大學生的你,值得努力成為讓老師與同儕信任的人,同時也要學習讓自己能夠信任別人。
用於強化師生間信任的常用方式,是共商明確且一致的課業活動實施原則,且師生都能夠確實且公平地依照這些原則行事。這些實施原則的呈現方式相當多元,最常見的是學校針對學生的課業活動所制定的修業學則、獎懲辦法,以及學術倫理規約等,也包括授課老師在教學計畫表中所提到的修課、評量、作業,以及出缺席規定等。這些規約雖然是以白紙黑字出現,但也是數世紀來,大學這個學術社群在實踐中發展出來的共識。你也是我們大學中的一份子,因此,學校與老師也會要求你遵守這些課業活動實施原則,且老師與校方也確實依照這些原則去處理學生的課務,想必就能穩固師生間的信任關係。
理想上,信任應該成為學術機構的重要文化,因為它有助於強化師生關係,創造出一種基於互信的師徒文化。在成員的互信當中,師生更能落實其他的學術誠信基本價值。
學生能實踐「信任」的作法:
- 理解後並遵守學校與老師所制定的課業活動實施原則。因此,一旦有疑問,就應向老師詢問清楚。
- 勇於向老師表達自己在課業上的期望。
- 若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應積極尋求同儕與師長的協助(切記:你不必永遠自己面對,也不需要孤軍奮戰!)。
- 學習去察覺與感謝他人在你的學習過程中,所給予過的支持與協助。
- 學習去傾聽與同理他人的想法,彼此以誠相待。
公平 FAIRNESS |
公平是建構一個重視倫理之學術社群的重要因素。學術社群中的所有成員,包括老師、學生、助教、行政人員、助理,以及其他工作人員等,都有權利受到公平對待,同時也有公平對待他人的責任。
身為學生的你,最能實踐公平的場域,就屬參與作業和評量了。例如在準備書面報告時,你應該重視報告內容的原創性;若有使用到他人的著作、原創構想,以及展演或創作時,應該採用正確的引用格式去主張他人的貢獻。而在參與考試的過程中,你也需要尊重與遵守老師制定的應考規定及學校的學術倫理規約。同理,老師也應該秉持公平及勿枉勿縱的態度,處理學生的課務與學生間違反學術誠信的行為。
學生能實踐「公平」的作法:
- 致力於實踐學校的學術倫理規約,並努力完成老師對課程活動的要求。
- 秉持開放的心態與他人互動。
- 評論事情時應盡量保持客觀與理性。
- 與他人分享資訊前,應善盡查證的工作;在不確認資訊的真偽前,不任意分享這些資訊給他人。
- 瞭解學術寫作格式(styles of citation);一旦有使用到他人的著作、構想或創作時,應以正確格式去聲明原創者,讓讀者能把原創性歸功於原創者。
尊重 RESPECT |
尊重是互相的,師生與同儕間都需要尊重自己和他人。尊重自己是指在不刻意改變或違背自己的價值觀的情況下,勇於應對挑戰。尊重他人則意味著重視多元意見,包括在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能用理性的方式,挑戰與測試彼此間不同的意見,甚至學習改變或放棄自己原有的想法。
舉例來說,身為學生的你,若願意以開放的心胸聆聽他人的意見、積極參與討論,並激盪各自的想法,相信你將能從中獲得從未想過的全新知識與觀點。當然,老師也應該認真看待學生的想法,包括尊重每位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因此每個人都有闡述想法與表達意見的權利。
學生能實踐「尊重」的作法:
- 學習認真聆聽他人的意見,並從中獲得值得學習或效法之處。
- 學習承認在有些時候,他人的想法或觀點確實比自己的來得正確或務實。
- 你不一定需要同意別人的想法,但需要學習換位思考,包括試著站在別人的立場,瞭解他們為何會發展出這樣的想法或行為。
- 包容人與人之間在各方面的多元性,包括價值觀的差異、角色間的差異、成長背景的差異,甚至是性別認同上的不同。
- 瞭解並尊重他人及自己在待人處世上的底線。
- 在決定採取行動前,都應該提醒自己:自己需要為自己的言行負責。
負責 RESPONSIBILITY |
負責是維繫一個學術社群穩定運作的重要因素。學術社群中的所有成員,都應該致力於履行自己的責任,如此才能確保所有的教學、研究、服務與行政的完整性。
身為學生的你,負責意味著你必須為自己的言行負責,甚至在自己當責的範圍內勇於反對不法情事,以及抵制不當的同儕壓力。例如若你擔任分組報告的組長,發現有搭便車的組員,你就有責任去阻止這個情況繼續發生;若你不知道怎麼處理,也沒有關係,此時你的責任就是把這個情況告訴老師,請老師來加入解決問題的行列。
此外,一位負責任的學生也需要積極瞭解學校對於課業活動的相關規範(如修業學則、學術倫理規約等),以及授課老師與指導老師對於修課、研究與學術出版上的要求與期待。瞭解自己的責任為何,才能夠切實遵循這些規範及要求,並在不理解或不同意這些規範或要求時,尋求適當的管道去提出問題與表達意見。若有機會,你也可以主動爭取參與這些規範的修訂作業(如參與學生會或擔任學校會議的代表)。
學生能實踐「負責」的作法:
- 勇於為自己的言行負責,並於必要時坦承錯誤並彌補疏失。
- 把握難得的機會,學習與他人(包括師長、同儕等)進行艱難的對話(例如討論自己在學習上的困難)。雖然我們都知道,保持沉默往往比積極溝通來得容易,但也不要因為太害怕開口,或太擔心後果,而放棄了自己的話語權。
- 瞭解並遵守學校的課業活動實施原則(如修業學則、學術倫理規約等)。
- 完成自己應盡之課業相關責任及義務,肯定自己、為自己喝采。
勇氣 COURAGE |
勇氣與前述的其他基本價值比較不同,它更能彰顯一個人的品格。而勇氣與其他基本價值相同的是,每個人都能透過反覆練習,成功發展出實踐這些價值的能力。
一般而言,勇氣常被解釋成無所畏懼,甚至將兩者畫上等號。但實際上,勇氣在學術社群中,是指一個社群成員(如學生)儘管內心有著恐懼或不安,仍能堅持自己對學術誠信的正面價值觀。換句話說,勇氣代表的是按照你自己的信念行事。
舉例來說,即使知道自己的考試成績可能因此不理想,有勇氣的學生仍會拒絕他人提出在重要考試時互相抄錄答案的提議。有勇氣的學生也會向老師通報同儕的違規情事,即使理解可能會因此失去同儕的友誼。通常只有在經歷過高挑戰的逆境,你才有機會發展出大無畏的勇氣。因此,請肯定你自己,因為勇氣的力量得來不易。
一位能展現勇氣的學生,必然受到師長與同儕的肯定,因為這代表即使他們能預期眼前這件事的結果可能不如所願,但仍堅定地持守最高的學術誠信基本價值,因此也能作為同儕間的楷模!
學生能實踐「勇氣」的作法:
- 即使別人可能不夠勇敢,自己也要學習勇敢。
- 採取合宜、安全的方法,溫柔但堅定地糾正同儕的錯誤行為,並鼓勵其他同學也應該這麼做。
- 為你堅持的信念忍受可能遭遇的不公平對待。但要記得,當你覺得自己無法再忍受,或可能會受到傷害時,要儘快向可信賴的師長或同儕尋求協助。
- 積極捍衛學術誠信,並勇敢通報疑似違反學術誠信的事件。
- 在課業活動與人際相處中,學習去面對與承擔眼前的不確定性,甚至是失敗的風險。
閱讀完這篇文章後,相信你對學術誠信已有更多一些的瞭解,但同時也可能覺得「要做到這些好難呀!」。沒錯,一開始就想要做到面面俱到,確實不太容易。因此,我們不妨先從簡單的課業活動開始,學著練習使用以上的六項基本價值。而所謂簡單的課業活動,可能是一門通識課程的小作業,或你在學習平臺上與同儕間的討論活動,這些都是很好的開始。先由簡單的任務開始,再慢慢練習在較複雜的活動中實踐六項基本價值(如團體報告、校內外學術競賽等),相信你就會比較得心應手。
時間久了,你可能會發現,實踐這六項基本價值已經成為你在求學過程中的一種習慣。甚至這些價值會內化成為你的人格特質,即使你沒有費太多心力,也能輕鬆地實踐它們。當到達這個境界時,我們就能說你在實踐學術誠信的路上,已經成為他人的楷模了。當然,這六項基本價值也是屬於你「帶得走」的能力,在未來離開學校並投入職場後,只要你願意持續秉持這些價值行事,相信有朝一日你會成為一位非常優秀的專業人士。
最後,很希望你能認同這篇文章的內容與理念,甚至願意從接下來的新學期起,開始學習去實踐學術誠信的六項基本價值。若你對學術誠信想有更多瞭解,也歡迎拜訪「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網站;註冊帳號並登入後,將會有更多的教學內容供你自由閱覽。我們一起共勉之!
參考文獻:本文對六項基本價值的解釋,主要參考自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Academic Integrity (ICAI). (2021). The fundamental values of academic integrity. (3rd ed.). https://academicintegrity.org/images/pdfs/20019_ICAI-Fundamental-Values_R12.pdf
感謝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周倩教授與陳鏗任助理教授,針對本文給予寶貴的修正建議。
建議引用格式:潘璿安(2021,八月)。在高等教育課堂中實踐學術誠信(學生篇)。教育部學術倫理電子報,5,1–8。原文連結
(本文同步刊登於教育部《高教創新》網頁)
(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教育部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