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專文 | 在遠距的高等教育課堂中推動學術誠信(教師篇)

本文刊載於教育部《學術倫理電子報》2021 年六月 / 特刊
作者:潘璿安


Illustration by Freepik Storyset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臺灣各大學先後宣布採用遠距教學。在三級警戒管制還無法解除之際,期末考已經悄悄地臨近了。於是,開始有教師詢問:

「如何在遠距教學中確保學生不會作弊?」
「如何相信電腦前那位沒開視訊的學生,真的是她/他本人在應考?」
「如何確保學生不會在實施網路評量時,找人代考或代筆?」

其實,學術誠信(亦稱學術操守或學術倫理,academic integrity)的問題不只有在遠距課程的情境中會出現,在平常面對面的課室環境中,老師們也需要面對與處理相關的問題。但由於這次的遠距教學來得突然,師生的實體距離被分開,且到學期末都不會再見到面,因此對師生而言,多少會對接下來的教學互動有些不安。如何在遠距教學的環境中確保學術誠信,也隨之成為大學校院與教師們擔憂的問題。

依據國際專業組織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Academic Integrity(2021)的定義,學術誠信是指對六項基本價值的承諾:誠實、信任、公平、尊重、責任勇氣,且即使在逆境中也要能實踐;這些價值觀會延伸出一些行為原則,使學術界能夠將理念轉化為實際的行動。舉例而言,在基於誠實與公平的原則下,學生不應該在進行評量與作業時涉及舞弊情事;或者,在基於尊重的原則下,師生在使用他人的論述與觀點時,都應該註明資料來源。

回到開頭的問題可以發現,教師們的擔心通常著重於學生的作弊行為,而這可能是基於過去的教學經驗所致,師長們的憂慮我們也心有所感。事實上,學術誠信的實踐是師生雙向的,範圍也不僅限於考試,因此我們不妨換個角度想:師生可以如何藉由這次遠距教學的機會,超越只有防弊的考量,共同建立出一個基於信任的關係(trust-based relationship),並一起為實踐學術誠信的六項基本價值而努力。

以下是筆者根據學術倫理教育推動的經驗,以及蒐集國外大學的作法與資源後,所彙整出的八個策略,供各位教師們參考。這八個策略不僅適用於遠距教學,在實體面授的課堂中其實也派得上用場。

1. 傳達期待:讓學生知道您對於學術誠信的重視與期待

您可以在所使用的數位教學平台上設置一個學術誠信專區,當中呈現任教大學的榮譽守則(Honor Code)及學術寫作的引用格式(styles of citation)範例。或者,您可以特別為這門遠距課程制定修課的規約與價值聲明(rules and statement of values)。需要留意的是,這些規範應該盡量使用正向、鼓勵式的語言呈現,而不只是在當中強調您即將採取的查弊與懲處方式。

此外,您也可以請學生簽署學習契約(learning contract),例如在所有即將提交的作業與評量的封面上寫下價值聲明,並請學生簽名,展示出我們信任大學生已經是一位具備完整能力的成人;他們的簽署,是個人信譽的保證。這麼做的目的也是為了再次提醒學生:他們應該為自己的所有學業活動負責。

※ 若您需要修課規約與價值聲明的範本,可以參考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學術誠信辦公室的資源(Academic Integrity Office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2020)。

2. 設定原則:建立網路課程的禮儀原則,並與學生共同遵守

您可以制定網路禮儀(netiquette)的規範,並在其中特別強調學生對同儕的尊重與隱私權維護,例如:

  • 請在上課前,完成安裝並測試視音訊設備,並解決任何可預期的技術問題。
  • 若可能遲到,請提前通知授課教師。
  • 請在安靜、不受干擾的環境進行課程。
  • 請遵守教師對於視訊設備開啟/關閉的指示。
  • 請在別人說話時,將自己的麥克風設為靜音。
  • 在未經全數參與者的同意前,不應開啟會議工具的錄影、錄音功能。
  • 網路如同真實世界,請友善發言。那些你覺得不適合當著別人面說的話,也請不要在網路課程中說。
  • 在教學平台的討論區發言前,請先詳讀同儕的討論,避免重複提問或回覆;引用他人的論點時,請正確註明資料來源。
  • 你可能會透過視訊設備,看到同儕的居住環境,甚至是同住者;請不要藉此詢問他人的隱私,也不要與其他人分享或討論你所看到的人事物。

※ 若您需要網路課程的禮儀原則範本,可以參考倫敦大學學院的資源(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n.d.)。

3. 介紹學術誠信:讓學生有機會能完整認識、理解與認同學術誠信

您可以利用一到二節課的時間,讓學生有機會真正認識學術誠信。在教學過程中,您可以向學生詳細說明學術誠信的普世內涵,以及介紹學校的榮譽守則(若有)與您為這門課程所制定的修課規約與價值聲明。

如果您的課程評量方式包含學術寫作(如研究報告、短篇論文等),也務必向學生強調他們應該採用的引用格式(如 APA、MLA、Chicago 格式等)。甚至再多利用一節課的時間,和學生一起實際練習引用格式,以確保他們在獨立寫作時,具備正確引用的能力。必要時,您也需要提醒學生關於《著作權法》與數位資源合理引用的相關規範。

最後,您可以利用簡短的評量,瞭解學生對學術誠信的理解。這部分可以是利用數位教學平台所內建的評量模組進行,也可以採同步視訊問答方式去執行。評量的目的,一方面是透過學生的反饋,瞭解他們在這方面的學習情形;另一方面則是藉由評量活動,再次提醒學生您對於學術誠信的重視與期待。

※ 若您需要學術誠信方面的教學內容,可以參考由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所發展的課程,尤其是「認識學術誠信」與「為什麼不能作弊?」兩個單元(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2021)。

4. 評量再設計:與學生一起重新討論課程內容,並善用評量規準與形成性評量

因應疫情而臨時實施遠距教學,代表您可能需要打破開學時與學生所建立的課程協議(通常是指您在學期初發給學生的那份教學大綱),並重新規劃課程內容、活動與評量方式。此時,您和學生之間對於新課程協議的溝通至關重要。理性的雙向溝通除了能增進師生雙方的信任與合作關係外,您也能從中確保多數學生都具備滿足遠距教學的資源,並預先知道您在何時、需要用何種方式去支援資源較不足的學生。

此外,在長時間師生無法面對面溝通的情況下,部分學生可能會對作業與評量感到不安。因此,您可以儘早針對不同的作業與評量,設計各自的評分規準(scoring rubrics),甚至提供過去修課學生的優良作業範例,讓學生在準備時能有所參照。

您也可以將一次性的期末考(總結性評量),以任務規模較小、多次,並具有挑戰和意義的形成性評量取代,例如書面報告、視訊同步展演,或非同步的線上海報展等。這些作法都有助於降低學生對單次性評量的焦慮。

當然,這不代表您一定要放棄網路測驗。若有實施線上測驗的必要,建議您可視情況,採用「開書或開筆記測驗」(open book or open note tests)的方式進行。或者,您也可以用列清單的方式,羅列出學生在考試過程中所能使用的外部資源,並要求他們只能利用這些經您授權的資源去完成測驗。這些作法將有助於降低學生產生作弊的動機,甚至預防實際出現的作弊行為(如代考)。

5. 反覆提醒:在每個關鍵時刻,反覆提醒學生您對於學術誠信的重視與期待,以及他們應該履行的責任

當您為了因應遠距課程,而設定了新的學術誠信原則、課程內容與評量方式後,千萬別只是在課程一開始時與學生討論學術誠信。您可以考慮每次在數位教學平台公布作業與評量說明的同時,列舉和這份學習任務有關的學術誠信原則供學生回顧。例如,在小論文作業的指導說明中,強調學術寫作的引用格式與《著作權法》的相關規範,讓每位學生都能再次複習,便是很適合的作法。

您的反覆提醒非常重要。正是因為這次突發的遠距課程,同學們才有機會因為您的教學,而首次完整認識到學術誠信。因此,您每次的提醒,都會是一次重要的機會教育,畢竟學術誠信這個課題,對多數學生來說可能是相當新穎且陌生的。

6. 檢查表現:確認學生在學術誠信方面的實踐與作為

您可以利用一些工具,協助自己檢查學生的學術誠信。通常授課教師是最熟知學生學業表現的人,因此最常使用,也是成本最低的工具,就是身為教師的「直覺」。當您基於對特定學生的認識與瞭解,而認為他的作業或評量可能涉及違規情事時,您可以利用一些現有的工具進行查核與確認,例如相似度比對軟體。

許多教師會利用相似度比對軟體進行學術誠信的查核,不過這類工具在使用上,有一些需要特別留意的事項。例如:使用這類軟體進行檢測的主要目的,是查核文章的原創性(originality)和相似度(similarity),絕對不能直接用於判斷學生有無抄襲(plagiarism)。而且,即使檢測出來的相似度數值偏高,還是需要經過人工的實質比對,才能判定有沒有抄襲的可能。

另外要強調的是,在斷定學生的作為前,除非違規的證據相當充分或明顯,否則應該讓學生有私下與您一同討論、陳述事實與澄清不明情況的機會。

※ 若您想更瞭解使用相似度比對軟體的相關資訊,可以參考教育部《學術倫理電子報》在第一期的介紹(潘璿安,2020)。

7. 通報疑似行為:設定通報疑似違反學術誠信事件的原則,並建立安全的通報管道

惟有師生共同致力於學術誠信的實踐,才能維持優良、高品質的教學。身為有經驗的大學教師,我們通常都能預期到在某些特定的情境與時刻,可能會有較多違反學術誠信的情事發生,例如發生在重要考試(如期末考)、遠距測驗,以及論述型的作業中等。我們必須正視這些違規行為,並對其有所回應(如告誡、通報與懲處等),同時藉此機會再次向其他學生強調學術誠信的重要,才有助於避免類似的情況,在類似的時間點反覆出現。

實務上,您可以在查閱校內相關學則之後,建立學生通報疑似違反學術誠信的原則與管道,例如:通報者必須要掌握明確的直接或間接證據,才能透過電子郵件、電話或視訊向您通報,以免誤會其他學生。您也需要替自己規劃向上通報的原則,例如有哪些違規情事是您在課內處理即可(如重繳作業、扣減分數,或該次不計分等),又有哪些是屬情節較重大的違規,必須循學生事務管道(如學生獎懲委員會)向校方立案處理。當然,您也有責任確保學生的通報管道是安全且保密的,才能讓有勇氣發聲的學生願意付諸行動。

8. 把人性放在首位:理解個別學生的學習情況,且凡事容有討論與協調的空間

在高等教育中,不是每位學生都是全職的學習者。在疫情當下,有不少學生需要同時兼顧課業、家庭與工作,這是相當不容易的一件事。因此,我們應該把人性、人道放在首位。

身為教師,除了需要瞭解每位學生在疫情下的學習需求與困難之外,也應該讓他們在課程內容與評量方式上,容有可以與您討論、協調與取得共識的空間和機會。必要時,您或許需要給予特定學生更多的緩衝時間。

當然,身為教師,您也需要好好照顧自己,給予自己充分的休息,並努力達到工作與生活間的平衡。學生能安心學習的前提,是建立在您的平安與健康之上。

結語

我們不能說,大學教師只要實施了前述的八個策略,就能完全杜絕違反學術誠信的事情發生,但若能從中挑選所需,妥善規劃與運用,相信絕對能減少違規情事。此外,透過實施學術誠信的教學,並鼓勵學生將學術誠信的價值轉化為具體作為,將能讓他們逐漸養成對課業活動的責任感。在這強調專業倫理的時代,這也會是培養他們成為一名負責任的公民與專業人士的有效途徑。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感謝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陳鏗任助理教授,針對本文給予寶貴的修正建議。


建議引用格式:潘璿安(2021,六月)。在遠距的高等教育課堂中推動學術誠信(教師篇)。教育部學術倫理電子報,特刊,1–8。原文連結

(本文同步刊登於教育部《高教創新》教育部電子報
(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教育部立場)

%d bloggers like this: